博客年龄:17年8个月
访问:?
文章:3491篇

个人描述

姓名:*** 职业:工人年龄:位置:中国,山东个性介绍: 喜好摄影、文学、体育

齐鲁世家37:蓬莱陈氏

分类:博览文汇 | 标签: 齐鲁世家  
2017-01-24 09:48 阅读(?)评论(0)

一门三进士 全家尚书郎


  翻开《登州府志》,蓬莱的陈氏家族曾出过不少显赫人物:明朝洪武年间礼部尚书陈迪、嘉靖年间兵部侍郎陈鼎、刑部尚书陈其学,都曾留下千古功名。昔日鼓楼下的大忠祠内,曾有嘉靖皇帝亲笔题写的“一门三进士,全家尚书郎”的楹联。踏访寻常巷陌,与陈氏人物相关的地名,百姓耳熟能详:石婆婆弄、纱帽街、三牌口……踏访一条条古老街道,可以还原陈家一个个显赫而悲壮的传奇故事。

  在蓬莱紫荆山街道石岛社区内,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弄,叫石婆婆弄。而在登州博物馆的名人故里厅,供奉着一尊汉白玉塑像-——石婆婆像。 
  石婆婆原名芮娘,是陈迪家的仆人。在陈氏大忠祠供奉着五尊塑像,中间为陈迪、陈鼎、陈其学,左右分别是奶妈芮娘和家仆侯来保。一个出身卑微的奴婢,缘何能荣尊显赫家族的祖先灵位?
  芮娘是陈家的“恩祖”。陈家始祖陈迪,是明朝礼部尚书。靖难之变中,燕王朱棣纂取皇位,因陈迪始终不肯为其效劳,朱棣恼羞成怒,命人将他以及6个已经成年的儿子处以剐刑,残暴的燕王还派重兵荡平陈府,亲族及奴仆家眷等一百八十余人惨遭杀戮。就在朱棣派来的兵丁血洗陈府时,急中生智的芮娘冒着杀头的危险,将不满五个月、正在睡觉的陈珠藏在干涸的水沟中,侥幸逃过生死劫难。
  几千里流离颠沛,芮娘一路乞讨,从南京辗转来到了登州,在这里,芮娘靠做佣人赚来的钱供养陈珠上私塾。芮娘一生未再嫁,她冒险救孤,悉心育孤的行为深深感动着后人。于是,人们在她生活过的弄堂口用黑石雕刻成芮娘像,以示祭祀之情。后人便把这条巷子叫“石婆婆弄”。
  朱棣死后,陈迪得以平反,陈家后人开始考取功名。在登州街道长裕社区内,有一处南北走向的胡同,人称纱帽街。在这条街上上最早建宅子的,就是陈迪的孙子陈安。后来东西陈家人口日繁,住宅便向南扩建达十几重,成为真正的古城豪宅。
  历史上在明清两代,这里出过四位尚书,八位进士。“一门三进士,全家尚书郎”是嘉靖皇帝给予的封号,说来也有意思,东陈家后代出了四个文进士:陈鼎、陈其学、陈梦充、陈驷门,官职分别为南京应天府尹、刑部尚书、南京大理寺卿、翰林院编修;西陈家则出了四个武进士:陈博、陈雷、陈梦龙、陈经佑,官职分别为武德将军、昭勇将军、密云总兵、广平守备等,可谓显赫至极。这大概应验了文臣东来,武臣西至之说吧。
  其后陈家子弟为官者众多,直到清末全国举贡会考第一名陈纪云(实为状元,未授)。再加上因政绩和战功卓著,东西陈家可谓头戴乌纱帽者比比皆是,纱帽街由此得名。
  在不计其数的陈家子弟中,陈鼎(陈迪的曾孙)、陈其学父子颇为出众。登州古城建筑中牌坊众多,总共有50多座,其中陈氏家庭就占九座。得名“三牌口”的牌坊,分别是彰扬陈鼎、陈其学父子的父子进士坊、父子经魁坊和父子恩荣坊,此外还有总督宣大坊、绳武坊、京兆坊、忠烈流芳坊和两座父子归葬坊。这九座牌坊都与陈鼎、陈其学有关。
  明弘治甲子年(1504年),陈鼎在乡试中中举,并名列第一,俗称“解元”,也称“经魁”,次年中进士。陈鼎之子陈其学则在明嘉靖辛卯年(1531年)乡试中中举人第一名,后中进士,因而有父子进士、父子经魁之说。官府为褒扬先进,鼓励人们读书取仕,就先后在街上建了两座牌坊,是为“父子进士坊”,“父子经魁坊”。
  陈鼎初在朝中任“给事中”,因弹劾大太监廖堂之子廖凯,获罪于廖堂、刘瑾之流,遭陷入狱。幸获兵部尚书王守仁、礼部尚书杨一清上书力保,才将陈鼎削职为民。回乡十年,嘉靖复出,陈鼎不但平定了商洛之乱,还两控边陲,抚驭西宁,西出大漠之哈密达九年之久。后升为浙江按察史,再升为南京应天府尹而卒。
  再说陈鼎之子陈其学,在朝为都御史,巡按湖广、两淮,因诛李总兵,弹劾锦衣卫都督陆炳而获罪于严嵩、陆炳之奸佞,戍边大西北二十五年之久。由“佥事”升为千大都督、兵部左右侍郎、右都御史、刑部尚书。父子二人戍边卫国长达32年,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对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立下了汗马功劳。
  明王朝为表彰陈鼎父子的功勋,在陈家居地纱帽街之北,沿经魁街又建了一座“恩荣坊”,这三座牌坊的出口处即被人们称为“三牌口”。(来源:2016年06月26日齐鲁晚报陈文念) 

 

蓬莱阁发现陈氏家族墓志铭

 

    日前,蓬莱阁文物工作人员在整理馆藏石碑时,发现明代蓬莱望族陈氏家族三世祖陈安的墓志铭及墓志铭盖。

     陈安的祖父陈迪是蓬莱陈氏家族始祖,官至建文朝礼部尚书,在1399年至1402年的“靖难之变”中,他的六个儿子七个孙子三十多人都被处以极刑,仅五个月大的七子陈珠(陈安的父亲),被乳母芮娘藏于阴沟,侥幸逃过劫难,随芮娘辗转千里至登州蓬莱落户。

    陈安一生乐善好施,赈灾有功,皇帝下旨赠其正七品承事郎。他的后世子孙考取功名,至明朝嘉靖年间达到鼎盛,嘉靖皇帝亲笔题写“一门三进士,全家尚书郎”的楹联。
    陈氏后裔以文而荣,以武而显,为官清廉留芳,深得百姓爱戴。他的孙子陈鼎官至浙江按察使、南京应天府尹;他的曾孙陈其学做了八府巡按、兵部侍郎、宣大总督、南京刑部尚书。明清两朝蓬莱陈氏家族中的显赫人物,有文进士四位,武进士四位,状元一位。
    陈安墓志铭由登州府儒学训道山阴王钿撰文,南京户科给事中蓬莱王瓒书丹,承直郎大理寺寺副直内阁经筵官莱阳周文通篆盖。墓志铭为汉白玉质地,长47厘米,宽45厘米,厚7厘米。
    墓志铭写到:“公讳安,字和静,别号梅轩,其先宁国宣城人”、“弘治九年丙辰二月二十一日,承事郎陈公卒于正寝……享年八十有六。”墓志铭记载了陈安弟弟因病早丧,他在奉养父母的同时,把寡居无依妹妹接回家中照顾直至故去。陈安治家勤俭,家境渐渐富裕,对穷苦乡邻他却乐善好施,常常予以接济。明成化年间登州大旱,陈安捐粮七百石赈济灾民。其义举被上报朝廷,荣膺七品散官承事郎。陈安好友李信家遭火灾,向其借白银六十两。陈安见其家困难,其妻计氏也被火烧死,便将借据撕毁,言明不用归还。乡邻吴廉向陈安借钱三百贯,因生病担心还不上借款,陈安安慰他并将借款一笔勾销。后来吴廉诚心归还借款,陈安将借款全部捐给文昌祠。陈安乐善好施的义举为乡邻所推崇。
    陈安墓志铭中记载陈安后人的情况:“孙六,昂、鼎充郡庠生,景、鼐、鼒、鼏。”纠正了《蓬莱陈氏家谱》中记载陈安孙子四人和其中一个孙子名字“宣”实为“鼏”的谬误。陈安墓志铭与蓬莱阁2003年收藏的陈安的儿子陈善墓志铭,对我们研究古登州的历史和蓬莱陈氏家族历史等具有重要实物价值和史料价值。(来源:2016年06月22日齐鲁晚报)

  最后修改于 2017-01-24 09:52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