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鄂记行28:白帝城·瞿塘峡

分类:户外游影
2024-06-18 19:49 阅读(?)评论(0)

【原创影记】渝鄂记行28:白帝城·瞿塘峡


  月前一个雨后的上午,再次来到了白帝城·瞿塘峡景区,与三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我还是要文字和图片,再做一翻记录。

  白帝城·瞿塘峡景区,主要由白帝城、瞿塘峡两大景区构成,位于奉节县城东10公里的草堂湖与长江交汇处,雄踞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口北岸,扼巴蜀之咽喉,四面环水,地势险要。

  白帝城·瞿塘峡景区自然风景独特,名胜古迹众多,融自然与人文、诗情与战火为一体,是饱览长江三峡壮丽之美的起点,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长江三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白帝城原来是与江北的奉节城地面相连的,三峡水库蓄水后,踞于瞿塘峡口、原为半岛的白帝城已成为四面环水的江中岛屿,不再与北岸奉节城相连通。为了景区的方便出入,2008年5月建成了一座长300多米的风雨廊桥,游客经过廊桥可以步行出入白帝城景区。

  这座仿古风雨廊桥不但有2座走廊、还有3座桥中亭阁,它们与白帝城上汉代建筑风格浑然一体,也是一道漂亮的风景:

  一过风雨廊桥,便是忠义广场。《出师表》的巨大照壁(碑)前,是一幅高大的诸葛亮塑像,以及一面面标有三国蜀汉名人姓氏的大鼓,彰显着与白帝城相关联的三国文化特色:

  瞿塘峡,为长江三峡第一峡, 它集雄、奇、险、峻为一体,是三峡中最短、最窄、最险的一段峡谷。紧邻白帝城的这段又名瞿塘关,是瞿塘峡的西端入口,也是古代自东入蜀的重要关隘,自秦汉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高山凌江夹峙,绝壁如削,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故又名夔门。长江上游之水纳于此门而入峡,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及50米,波涛汹涌,呼啸奔腾,令人心悸,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杜甫有诗赞其“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第五套人民币10元劵背面的图案,即为夔门......

    【相关视频】长江瞿塘峡

  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的白帝山上,四面环水,踞水陆要津。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四川,见此地险要,易守难攻,便修建城池——紫阳城,方圆约五里,并屯兵防守。当时城中有口古井,常常有白雾升腾,人言这是“白龙献瑞”,要出新天子之吉兆。于是公孙述便借此自号“白帝”,“跃马称帝”,并将紫阳城名改为白帝城。其所建城池得名“白帝城”。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汉光武帝刘秀派兵入川,公孙述战死成都。公孙述称帝12年,在其称帝期间,各地战乱频繁,唯白帝城一带较为安宁。他死后,当地百姓感念其恩,便在白帝山上修建一座庙宇,供公孙述像以做祭祀,人称白帝庙。乾元二年(759年),唐代大诗人李白一首《发白帝城》诗。

  由于公孙述非正统而系僭称,明正德七年(1512年)四川巡抚毁公孙述像,改塑汉代名将马援、土神、江神像,改称“三公祠”。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又改祀刘备、诸葛亮像,名“正义祠”;以后又添供关羽、张飞像,遂形成“白帝庙内无白帝、而长祀蜀汉人物”的格局。现存白帝城乃明、清两代修复遗址。

  白帝城的历史文化太过丰富,自然与人文、诗情与战火在这里交相辉映,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三峡文化、三国文化和诗城文化。三国时期“刘备托孤”的历史故事,使白帝城斐声华夏;而唐代大诗人李白一首《早发白帝城》的千古绝唱,使白帝城蜚声海内外。

  如今,白帝庙内的托孤堂、明良殿、武侯祠、八阵厅、观星亭、伐吴堂等建筑,让人无疑认为这里是三国文化的普及地;而白帝庙北侧的“三峡第一碑林”——竹枝园,以及东碑林、西碑林等,则使人增添了对此地诗城文化和三峡文化的印象。

    

  最后修改于 2024-06-18 20:57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